江南APP平台陈忠阳:重视金融的风险本质加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23-09-03
 江南APP平台陈忠阳:重视金融的风险本质加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闭门研讨)”在北京成功举办。出席论坛并参与圆桌研讨。他提出两个要点:一是针对学术界,要更加重视的金融风险本质的教学和研究;二是针对业界,要开展专业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建

  江南APP平台陈忠阳:重视金融的风险本质加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闭门研讨)”在北京成功举办。出席论坛并参与圆桌研讨。他提出两个要点:一是针对学术界,要更加重视的金融风险本质的教学和研究;二是针对业界,要开展专业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他提出要把对金融本质的认知放在风险承担和管理上,而不是融资上。金融的本质是以融资为载体去分摊风险,共享发展,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大机制向实体经济供给风险管理江南APP官方网站。有效的风险管理取决于理念和认知,也取决于治理、组织、流程和技术,更取决于投入和经济实力。

  围绕今天这个话题”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我主要想讲的两个观点和建议:一是针对我们学界,要更加重视和突出金融的风险本质教育;二是针对业界,要加强开展专业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说一点体会。刚才前面好几位来自业界的专家发言时说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至今没有理论。我很感慨,也很理解他们的感受和说法。我在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从事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已有二十五六年,如果算上更早的国际金融的教学研究经历都快三十年了。国际金融是我们金融学科中涉及现代风险管理时间最早和内容最多的课程,比如其中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储备管理、汇率决定和波动性分析、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管理、衍生产品和对冲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还有巴塞尔协议也最早是在国际金融课中介绍的。我曾经说过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是国际金融学科的衍生产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我选定了金融风险管理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并在1998年在英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初步系统学习了VaR、CDS和经济资本管理等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回国后于2000年在开设了国内最早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课程,13年之后又在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有幸负责创办了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开展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这个学科项目已经成功运行了8年。所以,说风险管理没有理论,我肯定是不认同的。

  然而,我又非常理解业界朋友们的感受和说法。他们这种感受和说法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并没有在全国范围有效开展起来,也没有能够为业界的实际操作和政策制定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分析框架。谈到风险和风险管理,我们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体系还是不统一的,混乱的,令人困惑的。这恐怕就是刚才前面好几位来自业界的专家说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至今没有理论的主要原因。其实,即便是我们学界同仁,谈到风险,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语言平台。刚才我的一位同事谈到风险的成因问题,我认为他这种风险语言就和我的风险语言是不同的。

  通俗的语言讲“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处置风险”、“产生风险”、“积累风险”、“抵御风险”,这些都是通俗语言体系。通俗语言体系就是把风险当损失、问题、危机、案件甚至犯罪。基本上是指事后的不利结果。所谓“风险的成因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也属于“风险产生了”这种通俗语言体系中的思考。

  而专业的语言体系是从“管理风险”开始,讲“分散风险”、“配置风险”、“量化风险”、“评级风险”、“交易风险”、“定价风险”、“补偿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风险调整资本回报(RAROC)”等等。在这种语言体系中,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包括它的反面,即盈利和发展的可能。这种专业语义下的风险是一种结果出现的或然状态,和损失两者逻辑上是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的。

  显然是这是两套泾渭分明的风险语言体系,甚至连基本的风险语义所指都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是两者的理论基础差异很大。可以说,通俗语言体系下针对事后损失、问题、危机和案件犯罪等而言的“风险”,对其管理显然是缺乏有效理论体系的。而相比之下,专业体系下的的“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定价”、“风险计量和评级”等等显然是有非常系统和专业的理论支持的,大到获诺贝尔奖的各种理论,小到各种软件和咨询的专业方。

  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风险的语言不统一,两套语言混用,这是我觉得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是导致困惑、误区的主要原因所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责任在学界。我们学界要首先统一风险语言体系,积极倡导专业风险语言,尤其是要更加强调金融的风险本质,更加有效的开展专业风险理论教育和研究,向业界和社会积极推广现代专业风险语言和理论。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要把金融的本质放在风险承担和管理上,而不是融资上。我们传统上把金融定义为资金融通,但那只是表象和载体,其背后是与企业分担未来发展的风险。金融的本质是以融资为载体去分摊风险,共享机遇和发展。即便放下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和资产证券化做复杂风险结构不说,即便是传统的直接和间接融资,也是企业好了,能够拿利息分红;企业不好,跟着一起赔。这才是金融的本质。

  基于这种金融的风险本质的认识,我们对当下的金融供给侧改革也相应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供给资金显然只是金融供给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供给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从保险、到银行、到券商都是要给实体经济供给风险管理,这是我觉得金融体系最核心的最关键的任务。

  怎么供给风险管理,我曾提出三大机制,贯穿金融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其一是通过金融产品、通过卖衍生品和卖保险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其二是交易事前和事后的客户选择和交易标准的确定,如风险评级、风险定价和风险限额,向实体经济供给风险管理标准和信息,引导整个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提升,当下一些普惠金融的做法如果破坏风险规则去提供普惠金融产品,那就没有做到供给风险管理,未来可能会有问题;其三是交易后的贷后和投后管理,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雨同舟”。

  下面我想强调的是,在专业风险语言体系之下,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发达,实践中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专业的岗位、专业的人员江南APP官方网站、专业的理论和技术、专业的系统和科技已经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特色。最后简单概述一下今天上午我在TGES风险专家交流平台上针对5.22越野跑灾难借鉴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所做的一个“越野跑全面风险管理十项认知”,以此来说明,即便是越野跑这样的非金融场景,我们也可以用专业的风险语言和思维开展系统性分析,同时也可以说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专业性、系统性发展的程度。这十项认知如下:

  越野跑的参赛者、赛事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监管单位等在赛事风险承担和管理方面的责权利的关系,是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根本。主办单位是否恰当?承办单位与主办单位的关系?监管单位是否能够有效履行风险监管职责?

  赛事组织者的风险偏好表现则更多地表现组织活动中为控制成本而取消风险管理措施和设施,如在难度大的赛段没有设置补给站(风险管理站),甚至没有聘请更加专业的赛事承办机构。

  这也是风险管理循环中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影响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监测和预警指标、报告对象和路径以及报告频率。显然,在5.22越野跑灾难中,赛事组织者有诸多的工作缺陷和教训。

  5.22越野跑赛事中,从资本管理理念来看,主要问题就是赛事承担单位有没有足够的经验、经费、实力(包括财务资本)和管理水平组织赛事的开展,有效控制赛事的风险,如果没有,就是经营赛事风险的资本实力不够,不适合承担这种具有极限运动性质的越野跑赛事,可以改去承办常规低风险运动会赛事。

  这是与内部控制相对于的一大类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传统的保险和现代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这也是金融作用的主要表现。

  保险公司不应该仅仅仅限于灾后的赔付,而是一个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事前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中来。如果有对赛事组织企业进行信贷和投资的相关金融机构也是如此。因为风险都会因为金融业务关系转移和分摊过来。

  金融机构见多识广,又有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现代风险理念和技术,应该通过金融交易的事前和事后的风险管理供给帮助赛事机构提升风险管理。

  5.22越野跑赛事的风险定价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保险费是否合理反映了赛事本身的风险?是否可以覆盖和补充风险?二是活动承办单位获得的承办经费是否足以支持承办单位有效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一般的规律是,钱没给到位,活的质量就难以保障,操作风险就会比较大。家里装修有切身体会。

  越野跑等极限运动尤其要在提升风险理念的基础上,要倡导高风险承担的审慎管理、合规管理、积极担当和责任明确的积极风险文化,克制侥幸、赌徒、宿命和替罪羊等消极风险文化江南APP官方网站

  上面5.22越野跑灾难的现代风险管理十项认证,一方面说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是经济体系中的百业之首,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和融险向实体经济供给风险管理,这才是金融和金融供给的核心和本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风险管理的专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一项越野跑赛事尚且可以从至少十个专题方面开展教训分析,进行专业改进,以经营风险为核心和本职的各类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现代风险管理建设的专业性。重视金融的风险本质,加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才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有效路径。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